English

贝市的吉卜赛“擦车族”

2000-09-01 来源:光明日报 ●韩显阳 罗琪 我有话说

来贝尔格莱德以前,曾多次想像过这个城市的模样:因为刚刚打完仗,乞丐定然不会少。可真到了这里以后,才知道情形完全不是那回事儿。

在贝市街头转悠,很少看到沿路乞讨者,来这里有一段时间了,印象中只记得见过一个坐在地上乞讨的老者。他静静地守在街边的一个小角落里,无声且漠然地看着外面的世界和过往的行人。我想,他也许实在是无力养活自己才会这样的吧!不仅乞丐少见,连苏联解体之初莫斯科街头那些“个体”叫卖者云集的场面一次也没碰到。

不过,贝尔格莱德也有自己的特色,就是“变相乞讨”。在大街上开车,无论是交通路口,还是在大街小巷,只要你的汽车一停下来,就会有三两个手拿简易擦车工具的小孩跑过来。即使在人来车往、繁忙异常的红绿灯下,他们也不惜以生命为赌注来回奔跑,路人对此则熟视无睹。他们在汽车前面或侧面的车窗擦来擦去。无论车主反应如何(大多数人打开挡风玻璃上的雨刷,证明不需要他们的“热情”服务),先用一块海绵或抹布,把类似洗涤灵的东西涂抹在车窗上,再用清水和一把洗车专用刷把车窗上的灰尘洗掉,干净、利落,非常“专业”。活一完,他们就立刻向车主讨钱。豪华进口车、新车是他们的“猎物”,挂着新闻和外交牌照的车尤其受到“眷顾”,而破旧的、南斯拉夫自己生产的“尤戈”小车却很少有人问津。这些“擦车族”无一例外都是吉卜赛人的子孙!

一天,我们的车在一条小街上停了下来。这时,马上就有两个七八岁大的小女孩儿“飘”了过来,其中一个长着一双黑黝黝的大眼睛。凉风刮着她的长发,她一下下艰难地摆动着瘦弱的手臂,专注、“敬业”,但大眼睛里充满幽怨和哀伤。女孩擦完车,我们支付了她的“工资”。拿到钱的她并没有多少笑容,只是朝小街对面那一排低矮的平房望去。顺着她的目光循去,一个衣着鲜艳、却比较埋汰的吉卜赛中年女子站在那里,脸上带着目的达到后满足的笑容,那可能就是她的母亲?

可能我们也不应完全责怪那位不称职的母亲,因为这与整个吉卜赛人的恶劣生活状况有关。虽然大多数吉卜赛人已经告别了曾经作为他们生活一部分的大篷车,过上了定居生活,并且可以免费接受8年制小学义务教育。但是,许多吉卜赛人未能上满8年就中途辍学,上过中学的就更是少得可怜。根据1996年南政府的一项统计,南联盟只有84名不否认自己是吉普赛人的人完成了大学学业,而现在南斯拉夫有吉卜赛人约50万。

可能是父辈们并不认为与主流社会隔绝有什么不好,因此大多对自己的子女上半天学,打半天工,甚至中途辍学都不以为然,有的还持鼓励、支持的态度。就这样,这些吉卜赛人的父母们过早地把自己的子女推向了社会:在红绿灯下强行提供擦车服务,在工地上当小工,搞驯兽表演,为人看手相,甚至在闹市区倒买倒卖走私物品,在街头炒汇,与警察捉“迷藏”等,这些无一离不开吉卜赛人的“创造力”。

来到南斯拉夫以后,听人说过一则笑话,无法去考证其真假。吉卜赛人初到南斯拉夫时,南政府曾经善意地给他们盖房,送他们一个安定的家。可是,这些可爱的流浪者们却把他们的马请到房间里,自己仍然风餐露宿,真是既可笑又可气!

看来,吉卜赛人称得上是现代社会里最后的、真正意义上的流浪者,因为他们看中的就是这种生活方式!从这一角度来讲,你又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坚韧了,毕竟抵御色彩斑斓的现代文明的诱惑不是件容易的事!你也不得不羡慕他们的乐观,因为他们破衣烂衫,却不为自己低下的生存处境哀哀怨怨!他们虽没有祖国,然而整个地球就是他们的祖国!就连“人见人怕”的巴尔干也成了到哪儿都入乡随俗的吉卜赛人逍遥自在的家园。

不过,现在也有一些吉卜赛人中的有识之士开始为本民族的前途忧虑。今年7月底,全球250多名吉卜赛人领袖在捷克布拉格开会,找寻提高本民族素质以及应对吉卜赛群体受到歧视的方法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